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案件与法
案里观澜︱十几年“不搭腔”的邻居又说话了
  发布时间:2025-09-15 12:19:17 打印 字号: | |

编者按

每一个案件,都是社会的微观样本;每一份案卷里,都藏着人生的百转千回。本栏目 [案里观澜] 将暂卸法理的严肃外袍,带您走进那些值得聆听的故事。这里有当事人的平凡与曲折,有法官办案路上的观察,有交织在司法程序缝隙间的人间烟火。

在这里,我们不剖析法律适用、不讲述高深的道理,只想让您看见司法过程中鲜活的脉动——理解源于了解,信任始于共鸣。

欢迎打开这扇门,期待听见您的回响。



炎炎夏日,锡北镇新联村村头屋场前除了刺耳的蝉鸣声,还夹杂着“沙沙”铲沙石的声音。

瓦工师傅正蹲在地上搅拌水泥,又运去旁边填补地上的几道缝隙,一旁站着面色不虞的老王和老钱。

这事儿,得从老王和老钱两家的矛盾说起。

老王和老钱是前后屋的邻居,老王种的一棵四十年的樟树遮挡了老钱的阳光,树木根系破坏了老钱家门口的水泥地,也成了双方多年的心结。 2024年,老钱把老王告到了法院。后来经调解,老王同意把樟树移走,还答应修补好被破坏的地面,法院也出具了民事调解书。可去年树移走后,地面的缝没补彻底,两家人因此矛盾又起,今年年初,老钱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为执行”,要把案件办结,还得让老王“心甘情愿”。然而我与双方聊了聊,发现事情没那么好办。两家人积怨已久,十几年没有讲过话了,樟树的案子正是双方情绪的一次宣泄。当初的调解在理,但双方的内心还没“止戈”。这不,老王表示已多次修补地面,老钱则认为修补的地面未能达到调解书的修补标准,双方互不相让。

不知是第几次来到现场,我组织大家对照着调解书进行核对。这一次,老王同意再次出钱修补地面缝隙,地面缝隙修补方案也一并确定下来。

施工当天,虽然已经入秋,天却还是热得厉害。为了节约成本,老王只请了一个瓦工师傅干活,有些忙不过来。眼看着进度缓慢,老钱的脸又阴沉下来,张了几次口想要说话。


“你们去树荫下等会儿,我来搭把手。”我见状赶紧打岔,顺手拿起铁锹拌起了水泥。有了帮手,干活进度快了不少。慢慢的,老王和老钱也加入进来,提水桶、运黄沙……忙碌中,三言两语,大家也聊开了。

三个多小时后,地面缝隙修补完成,老钱仔细看了看,没再挑什么毛病,验收通过。出于结案的“仪式感”,老钱和老王握了下手,虽然脸上还带着拘谨,但十几年“不搭腔”的邻居,也算“破冰”了。








供稿人:曲洪利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锡山法院
友情链接

地址:无锡市锡山区华夏中路6—8号

邮编:214101

电话:0510-88225801(立案)

0510-88700165(纪检监察)

传真:0510-88708691

法院邮箱:wxxsf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