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大多数真实的纠纷,从法律上来解读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可专注于这样的“平淡无奇”中,基层的法院人也咂摸出了不同的味道,有些想法需要表达,有些情绪也需要放下。所以,我们开辟“思想市集”专栏,法院人心里积攒的种子可以在这里伸展出枝芽。我们希望用不一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展示真实、饱满、个性独具的“我”;也希望每一个在市集中停留的读者能挑选到与自己思想契合的“商品”、寻找到心灵共鸣的快乐。

那个独居许久的董老太去年六月过世的时候,两个账户里还静静躺着价值约五百万的股票。当然,这是她的女儿当时并不确切知道的事,如果不是提起了这场诉讼,她更加不会知道,就在母亲去世后不久,那五百万股票已被自己的哥哥全数抛售转出。老太太膝下一儿一女,丈夫去世后,老太太一人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好在家底不错,孩子们自己也争气。如今,儿子在某一线城市立足发展,女儿在本地稳定生活。可母亲的忽然离世,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董老太早年经营一家五金店,生意不错,后来恰逢房屋拆迁,补偿了不少钱,再拿去投资房产,来来回回,积攒颇丰。而不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股龄的老股民。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两兄妹对母亲的财产进行了粗浅的分割。可算来算去,妹妹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期间提到了股票账户,但哥哥说,早就不剩下些什么了。妹妹不信,便形成了这一起法定继承纠纷。
诉讼中,股票账户的真实情况很快被调查了出来。哥哥说,还记得当年那套拆迁房吗?那是登记在他名下的,母亲受他委托用拆迁款炒股,收益属于谁还用讲吗?
可妹妹并不认同,购买那套房子时你还未成年,虽登记你的名字,但属于是家庭共有财产,况且母亲为你购置了一线城市的别墅,该还你的早就还清了吧。
哥哥针锋相对地回应,你的两套房子不也是母亲给买的吗?双方就多年来的账目争执不下,又在是否尽心赡养老人应当多分、是否隐藏财产应当少分上互相诘责,整个庭室沸反盈天。
历时三个月,前后两次开庭,基本事实逐渐清晰,我觉察到原被告虽然互不相让,但大体上仍能顾念亲情,不少伤人的狠话屡屡即将脱口而出,既而又被吞咽回去。双方的争议在于对股票财产性质的不同理解,而更为潜在的,是哥哥对于两人继承地位本就不同的执拗心理。
我们释明了遗产的定义以及男女享有平等继承权利的法律规定,在哥哥黯淡下来的神情中,我尝试展开调解。
我告诉他们,通过这场庭审,作为法官能够感受到他们母亲的伟大,不仅拉扯兄妹两人长大成材,还凭自己的头脑给他们创造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只是母亲走得突然,否则凭她的智慧,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落到对簿公堂、言语相讥的地步。老人留下的财产,是对子女未来生活的助益,而他们分割的方式,一定是老人家不忍看到的。
兄妹两人是否有被某句话触动不得而知,好在几经反复,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尘埃落定之时,妹妹居然主动让步,提出只要股票变现金额的三成。她说,我不是锱铢必较,只是要讨一个说法,拿回我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够了。此时哥哥也开了口,你花钱总大手大脚,分期给你,每年一次,给足四成吧。妹妹没有回答。哥哥说,那以后每年家里祭祖的时候,你还会回来吗?妹妹说,当然啊。
这起案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案了,但萦绕在心头很久。后来回想,真正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的,兴许不在于办案人员三言两语的鸡汤灌输,而在于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曾经、未来偕行的憧憬,以至于在嫌隙中还能再度搭建起的一座独木桥,连接起来的,是儿女们的回家路。我们要做的,是发现这座桥搭建的可能,并帮助它真实地搭建起来。
最近整理老书,重新翻看起邹碧华法官编撰的《法庭上的心理学》。这本十年前偶得的薄册,给过我最初的办案沟通启蒙。书里讲到,要善于倾听、学会尊重、精于发问,再结合一些知觉分析或归因模式分析技巧,打开当事人心结,扭转纠纷僵局。
随着案件办得越来越多,一些审理方法运用起来也越发纯熟,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太多当事人心中对彼此的成见确实不是一两场庭审能够轻易撼动的,所以庭审总是陷于激烈。但是,消融矛盾妥处纷争的努力还是得一刻不停,因为偶然间总有人性深处闪烁的光辉等待着我们发掘,回应着我们的期待,并提醒着我们,一切努力都值得。
供稿人:曹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