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案件与法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不寻常”协议
  发布时间:2023-09-05 16:55:13 打印 字号: | |

不要小看一个男人维护家庭的决心。张某写下一份给妻子的保证书,承诺戒掉钓鱼等消费娱乐项目、渔具挂咸鱼卖出,外出挣钱还债不再啃老。同时还用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进行了表白。显然,这份让“钓鱼佬”看了直摇头的保证书并未被真正落实,没过多久,张某的妻子起诉离婚。






保证书诚不诚心,要看自己承诺的惩罚够不够狠。华某曾保证今后不打自己的老婆,并称“如果再打自己跳楼,任老婆惩罚。”由于划掉了惩罚最狠的部分、改正决心不够,数年后,华某再次动手。





有人用保证书挽回家庭,有人用分手信结束关系。崔某在分手信中表示和袁某“永远分手”,并同意支付袁某精神补偿费。然而,崔某只做到了永远分手,袁某只能起诉主张崔某承诺的补偿。





70后的“永远分手”人狠话不多,95后的《分手协议》则考虑得万分周全。双方明确了分手的具体日期,约定了分手后不得侵犯对方自由、隐私物品销毁、不得散播不利言论等细节,甚至恋爱期间的花费明确了是“感情深厚”自愿赠与,以绝后患。最后双方却对赠与内容反悔闹上法庭,262页转账记录让人叹为观止。





“不寻常”协议不仅出现在有感情纠葛的场合,偶尔也出现在高端的商战中。在深圳从事半导体行业的王某夫妇身价不菲。一次,他们通过朋友介绍得知尼日利亚有石油资源,之后与尼日利亚“酋长”签订购销合同并向境外账户支付了130万美元保证金。结果“酋长因政变被抓,130万美元也无法追回”。





社会新闻上的内容出现在了生活中,法官也不禁发出疑问:你说他们不懂法吧,他们还会签协议;你说他们懂法吧,协议的名称是《包养协议》,约定每月支付生活费,双方保持与其他异性的距离。





某些协议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有些协议已经是对刑事法律的直白挑战。张某承诺可以为他人“斡旋”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无需参加考试,还与他人签下《入学合同》收取29万元“培训费用”。张某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刑。





法官表示:

有些协议“一个真敢写、一个真敢签”,思路清奇、角度刁钻,说签就签像儿戏。如果大家能在写协议前认真翻阅《民法典》有关民事行为无效的规定,就会对自己此前的想法有所愧疚。协议到底该不该签?记住,没想好的不要签,做不到的不要签,不能做的不要签。






 
责任编辑:锡山法院
友情链接

地址:无锡市锡山区华夏中路6—8号

邮编:214101

电话:0510-88225801(立案)

0510-88700165(纪检监察)

传真:0510-88708691

法院邮箱:wxxsf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