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用高质量司法业绩体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实效。4月15日,锡山法院执行局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办理民生执行案件41件,出动警车10辆,派出干警45人,到达现场46处,执结22件,执行到位金额117.71万元。
面对“海量”案件,法官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如何执行到财产。一个案子,可见一斑。


立案第一天接到电话:“什么时候执行到钱你们通知我。”
3月11日一上班,锡山法院执行局快执五组接到电话,当事人小王要求法院执行到钱就通知他领取。吕全兴法官还没把人和案子对上号,电话就挂断了。恰在这时,内勤小包拿来了新立案件,小王的名字赫然在列。
“一般执行申请人来电话首先会和法官沟通被执行人情况和财产线索,这个小伙子是个急性子。”吕法官一边翻看案卷,一边笑着说。
根据案卷显示,九九年生的小王原先是一家健身房的教练,因为健身房欠付工资、未签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等原因,小王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仲裁裁决,健身房需向小王支付拖欠工资、经济补偿金等费用共计六万余元。仲裁裁决生效后,小王到锡山法院申请执行。

“你们要向我汇报每日进度!”“大家对当事人多点耐心吧。”
立案当天,执行人员即发起财产查控,并发出传票传唤被执行人。然而,还没等查控结果全部反馈,小王又打来电话:“怎么还没有执行到钱?!你们每天在做什么?明天准备做什么?对我的案子是怎么安排的?”“你们要向我汇报每日进度!”
“案件才立不久,财产情况还没摸清……”执行人员还没解释完就被打断,“执行不力”的帽子也被扣上了。大学毕业不久的小胡有点委屈,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这位当事人不仅要求很高,态度也颇为生硬。
“对当事人多点耐心吧。”五十多岁的吕法官劝慰着他。“每个案件的当事人都急于执行到位,他们把压力传导给了我们,我们是最后的承受者,不能‘反弹’给他们,也没有下一个出口。”
“企业要发展,个人要成长,了结这个案件你会不一样。”
心里装着委屈,案子还是要办。没有查控到有效财产线索,在传票规定期限内,被执行人也没有联系法官,于是,吕法官带着执行五组的同事们去现场执行。
来到健身房,总经理小刘不在。执行人员请健身房的一名工作人员转告小刘拒不配合执行的后果,并留下一张新的传票。这次,小刘按时来到法院。一个多小时的执行谈话,小刘表示对仲裁结果不理解,健身房在疫情中艰难生存,现在逐步恢复经营,但效益不佳,履行确有困难。这次执行谈话没有实质进展,但小刘表示今后对法院传唤将全力配合。
此后,执行人员与小刘多次沟通,吕法官的一句话打动了他,让案件有了转机:“小刘,你还年轻,在我看来你的创业是成功的。企业要发展,你个人也要成长,不要因为一个执行案件就影响声誉、陷入新的困境。想办法把债务履行掉,就能轻装上阵。”
案子一个月执结,申请人表示“对不起”和“感谢”
没过多久,小刘将执行款交到了法院。4月16日,法院向小王发放了六万多元执行款。递交完结案申请后,小王态度缓和了下来,向执行法官说道:“之前对不起啊,还是要感谢你们。”
一句“对不起”让执行人员释然;一句“感谢”让执行人员觉得努力还是值得。
“今年以来,我们执行五组已经收案250多件了。没有案件是一经执行立案就来自动履行的,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我们不期待每个案件当事人都能理解现状并配合我们积极提供财产线索,但请多一点耐心。”吕法官这样说道。
“无论如何,把最大耐心留给当事人。”这是锡山法院执行人员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