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戒”方能行稳致远
宋元年间的大学者许衡,一次和旅伴顶着烈日赶路,由于路途遥远,十分口渴,道路旁有一棵梨树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有人讥笑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了吗?”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深思,何谓有“主”?
在许衡心中,“主”其实就是在外界的诱惑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自律、自重、自爱。面对诱惑,因为心中有“主”而不为所动,学会拒绝。对于一名党员干部而言,“主”即是“戒”,心中有“戒”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本。从大处讲,就是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小处看,就是要“三省吾身”时刻提醒自己,用党规党纪规范言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
“物必自腐而后虫”,古人深谙这个道理,认为腐败滋生的内因不容忽视。近年来查处的很多腐败案件警示我们,无论是谁,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一旦心中无“戒”,放松了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就会私欲膨胀,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有些干部上任伊始,能够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在糖衣炮弹袭击下,心中逐渐丢了“戒”,从“得陇望蜀”“得寸进尺”,到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守身如玉当慎初”,善始才能善终。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做到心中有“戒”,牢驻防腐拒变的每一关,才能真正抵制贪欲之害。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对于收到的礼物,能退的,一律退回,不能退的,如湖南老家乡亲们送来的辣椒、米等,每次都是从自己的工资里付给相应的金额……《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也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制度的约束、外在的约束当然重要,但要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最根本的还是要处理好内因。吃与不吃、拿与不拿、用与不用,一字之差,一念之间,把握不好就容易酿成“千古之恨”。
在利欲面前,我们心中必须有“戒”,只要心中有“戒”,就能透过“利于小者”的表象洞察到其“必害于大”的后果,从而堵住“贿道”,防微杜渐;只要心中有“戒”,就能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做到处盛虑衰、居安思危;只要心中有“戒”,不论身居何职,拥有多大的权力,都能明辨是非、分清良莠,自觉抵制利益诱惑。心中有“戒”,才能不走歪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