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98%服判 20年无错案 他创造了“案结事了”的审判奇迹
作者:林琳  发布时间:2020-09-14 14:22:26 打印 字号: | |

98%服判 20年无“错案” 他创造了“案结事了”的审判奇迹

——记无锡市锡山区法院荡口法庭法官周锡培

一间不足18平米的房间内满满的摆放着四张办公桌,每张桌子上都整整齐齐的堆积着一摞摞案卷材料,一个衣着朴实的中年人正在伏案工作。“老周,有人找你!”听到有人敲门,他才抬起一头花白的头发,那双充满智慧与无限精力的眼睛因为挂在嘴边的笑容显得格外耀眼,这就是那个刚刚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的锡山区法院荡口法庭法官——周锡培。扎根基层法庭20年,近年来每年结案200件以上、上诉案件率保持在3%以下、当事人服判率达到了近98%、、无一矛盾激化案件、无一件因主观原因而改判的民事案件,2008年被评为无锡市中级法院“人民法庭先进工作者”、无锡市“05-07年度防激化先进个人”,2009年4月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这就是周锡培法官一步步踏出的人生的轨迹。

老周的人信得过

周围的人都亲切的称呼周锡培法官为“老周”,他所在的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荡口法庭庭长陈军慰笑称“老周”是“荡口一宝”,大家谈起老周都有一种强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老周二十余年来自严自律、公正廉洁的行为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要办案,先做人”这是老周常挂在嘴边的话。曾经的军旅生活,磨炼出他一身正气、勤快干练的优秀作风,很多情况是白天开庭审案,晚上加班草拟判决书。“百姓无小事”,为了法庭的工作,老周在荡口法庭附近专门准备了一间简陋的住所,平常放弃去城里与家人共聚的时光,为的只是方便办案又能近距离接触当事人。

冰心老人在《繁星》里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牙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一年办结200余件民事案件的背后,是老周超乎常人的付出,是勤勤恳恳的“孺子牛”精神。老周的精神也激励和感染了周围的年轻法官们,在同事们眼中,这个平凡的老周身体里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无论晚上加班多么疲倦,白天在他脸上都飞扬着熠熠的神彩。

2004年2月,在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发生了一起三车追尾交通事故,造成七人受伤,其中六名伤者在事后都得到了相应的赔偿,但是一名伤情较为严重的伤者王丽由于受伤位置主要在脸部,在事后的四年内一直辗转各地进行治疗,没有确定具体赔偿数额。2008年8月的一天,王丽向荡口法庭递交了起诉状,要求事故责任人赔偿整形费等各项费用。老周拿到案卷后发现被告住所地多在河南境内,而王丽本身也是河南人,按照常理王丽在河南当地法院起诉较为方便,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无锡起诉呢?带着这个疑问,老周以拉家常的方式与王丽谈心,原来王丽在河南当地法院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江苏经济发达,我就是相信江苏的法院!”王丽那残留车祸痕迹的脸上露出了坚毅和信任的表情。老周不由得感觉肩上的担子加重了,如何处理这个案件不仅有关司法公正、当事人权利保护,还加上了展示“江苏法院”形象的色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周为王丽多方奔走,积极联系办理司法鉴定、与被告多次沟通,最终确定各类赔偿款项为10万余元。身为一名审判员,在作出判决之时已经完成了本职任务,但是老周为这个遭遇车祸不幸的倔强女孩所做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考虑到车祸发生至今已有四年多,王丽为治疗花费了大量金钱,如今她最需要的就是尽快拿到赔偿,开始新的生活。老周在判决生效后开始一手抓该案的执行工作,当时法庭内有的法官曾经问过老周:“你已经这么忙了,为什么还要往自己身上揽活啊?”老周疲劳的脸上露出一贯笑容说:“这个案件我比较熟悉嘛。”执行一开始并不顺利,被告有的在河南,有的在南通,经过耐心的说服、沟通,被告终于答应支付赔偿款,老周又马不停蹄着手款项落实工作,最终将10万余元交到了王丽手中。“周法官,我信你真的没信错!”王丽举着“爱民廉洁、公正执法”字样的锦旗来到荡口法庭感谢老周时,脸上露出的是欣喜、感恩的表情。

2009年10月的一天,锡山法院分管立案的洪副院长正紧缩双眉看着桌案上的一份报告,原来法院刚刚受到一起重大疑难的道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同一地段相隔5分钟接连发生两起重大车辆相撞事故,由于车祸当事人仍然昏迷不醒,交警部门没有作出任何事故责任认定,而该案涉及的已经产生的医疗费等费用就高达七十余万元。审理这个案件需要多年道交案件审理经验,需要从复杂案情中梳理脉络的细致耐心,更需要一心为民的司法热情。“找老周!”洪副院长在确定了审理案件所需要的法官资质后,脑海中清晰的浮现出老周那热情的笑容,洪副院长的眉头舒展开来,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老周总能把话说到人心里去

在基层法庭审理的案件经常涉及多方矛盾,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在方便当事人的同时也存在当事人到法官办公室大吵大闹的风险,但是多年来在老周的办公室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矛盾激化的情景。当谈到如何做当事人调解工作时,老周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多大的学问”,除了细致办案、踏实做人,以自身的公正之气去影响当事人外,就是“一杯茶、一张椅、一本书”,当事人来了老周总是笑脸相迎,倒上一杯茶,倾听当事人的意见,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当事人讲解法律。小王(女)是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起诉至荡口法庭后听说被告曾到法官办公室与法官进行过交谈,就带着父母和亲戚怒气冲冲来到老周办公室指责老周偏袒被告。老周听之、受之,非但没有对小王的行为进行喝止,还请她坐下喝杯茶慢慢说,以一个长辈的态度去包容这个在气头上的小姑娘。等小王说了一阵渐渐平息了情绪,老周就开始和她拉家常,询问她的具体诉讼要求,小王于是就把婚姻生活中的委屈都诉说了出来,要求男方赔偿嫁妆、精神损失费20万元。老周听闻后把法律上规定夫妻财产分配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条文翻找出来,逐条进行解释,尽力劝说小王斟酌诉讼请求中的赔偿条款,因为老周知道,夫妻不和常有,但小王提出如此巨额的赔偿请求不仅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而且对之后做原被告双方的调解工作,特别是做被告的思想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夫妻俩能走到一起那都是缘分啊,既然共同生活了就不能太自我。如果你是我的女儿,我可是不会支持你离婚的啊。” 老周通过走访双方家庭,掌握小夫妻俩的生活细节,运用家长陪同拉家常的方式把过去婚姻美好的情景进行回忆加深,渐渐消弭夫妻俩的隔阂,最终使得这起闹的天翻地覆的离婚案件得以撤诉结案,维系了一段姻缘。

在老周的词典里面还有这么句话:“对原告、被告都要以心相待”。老周近年来审理的案件有较大部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原告一方多为事故受损害人或其家属,被告多为肇事方。老周强调一定要站稳法官的中立立场,在法庭上依法判案,在庭下关心原告同时也应当关心被告。给予被告同等的关心既是对司法公正的动态诠释,也是以心待人、促使被告更好的履行赔偿义务的重要因素。在锡山法院流传着老周的一段“法官冒雨为当事人办银行卡”的佳话。黑龙江的张女士是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的被告,在前期的案件处理中,张女士已经提供了现金担保,判决生效后,扣除她应当承担的部分,还剩余25000元。由于张女士急需用钱,希望能够立即拿回剩余钱款,老周听闻后马上为她办理了相关手续。在张女士即将走出法庭大门时,老周发现,由于时值夏季,张女士衣着比较单薄,随身仅携带了一个简易的拎包,透过薄薄的外层,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包内的一沓人民币。“她还要赶长途火车回家的啊”想到这里,老周马上叫住了张女士,提醒她这么拿钱走不安全,建议她提供银行账号,通过转帐来取款,张女士见状一下子急了,自己没有银行账号怎么办?老周又马上建议她就近办理一张银行卡,把现金存进去,这样随身携带赶火车就安全了,并且冒雨陪同张女士来到法庭附近的农业银行办理了银行卡。

老周“能把话说到人心里去”,背后支撑的除了一颗公正、纯朴的心外,还有厚实的法学功底和不断钻研的学术精神。他自己利用星期天到书店购买专门的法律书籍,注重如案例类、经验类的实务型书籍,有的介绍同类知识的书籍,不惜重复购买,进行比较学习;有时同事与他探讨一个法律问题时,他可以接连从办公桌里拿出几本书来查找相关的内容。

老周判的案服人

近年来,老周办理的离婚案件释法准确、工作到位,大部分连财产都能够做到自觉履行,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他写的交通事故赔偿判决书,条理清晰、说理到位,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清清楚楚,真正实现“辨法析理、胜败皆明”。每个案件到了老周手中,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老周审理的道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往往涉及多车相撞、多人受伤、多人索赔,梳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还原事件原貌、判定责任归属都需要十二分的细致和耐心。老周坚持这么一个原则,就是在案件开庭前和判决后都与原被告进行交流,充分延伸“法官释法”的平台,使当事人“明明白白开庭、清清楚楚履行”。通过这种释法的方式,老周把专业性很强的法律条文用通俗的表达传递给当事人,做到“透明化办案”,脱去了法官“神秘的外衣”,使得法律更“亲民”、“近民”。

2009年2月沪宁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两车及高速公路护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5人受伤,事后,成宝玲等五名原告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之诉,这五名原告拥有各自不同的姓氏,与死者存在法定婚姻、事实婚姻、赡养、抚养等多种关系,老周经过细心梳理,用“画家谱”的方式把案件涉及人员的相互关系列明。该案的当事人来到老周办公室无意间看到这张“家谱”,感到极为震撼,“从未见过办案这么认真仔细的法官!”老周细致办案精神在现实中的展现让当事人产生了由衷的信任,通过向本对法律不甚了解的被告解释法律条文、明确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的责任分配,赢得了被告的信任,该案被告就说:“凭着周法官这么细致办案的精神,讲的又这么清楚,你怎么判我都服!”这是这种一点一滴的细节行为,让老周赢得了原被告双方的信任,使得原本纷繁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件在一审判决作出后双方均未上诉,达到了案结事了的功效。

20年来,周锡培办的案件调解率平均达80%以上,不足3%的上诉案件基本上均为保险公司因内部规章与法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等原因而提起的,其它当事人的上诉率近乎零。同行一致认为,周锡培创造了一个“案结事了”的审判奇迹。

(2014年11月)

 
责任编辑:无锡锡山频道管理员
友情链接

地址:无锡市锡山区华夏中路6—8号

邮编:214101

电话:0510-88225801(立案)

0510-88700165(纪检监察)

传真:0510-88708691

法院邮箱:wxxsfy@126.com